贵驷小学 王静芳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这个故事教育了孩子们如果小病不去治,也会造成大损失.这是我们的孩子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孩子可能有点陌生,但对于简单的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孩子还是较容易理解的,所以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朗读指导上,通过孩子们的读去理解句子,去粗略地感悟句子,再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将句子读好!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自由找句子,找到后轻声地反复读
出示句子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我听出来了,”快长啊!”你读得可急了,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因为种葫芦的人很想小葫芦快一点长大!
师:是啊,谁愿意学学他的样子来读?
师:你真会学习别人!
师:还有谁想读?把它读好?
师:小朋友,你发现了吗?这里有两个”快长啊”,去掉一个行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放在一起更能说明他当时的心情很急切.
师:那你能把他当时的心情给读出来?(真自信!)
指名读 评议:读出来了吗?让学生自己说说读出什么来了?
师:谁来跟他赛一赛!男同学一起读
我的思考: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教师应该摒弃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在合作中探索,在竞争中求进步,阶梯式地铺展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评价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这个环节是我做的不够的,例如可以让学生说说:我觉得自己:快长啊,快长啊,读的比较好,读出了种葫芦的人急切想得到葫芦的心情。
3、应加强教师范读的实际用途
任何的朗读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解基础.没有理解便读不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色彩.但我们知道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只是使孩子喜欢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并没有要求具备一定的朗读技巧,故教师这时应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习渐渐地积累起朗读的技巧,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我觉得这是我这一堂课中所不足的,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和运用。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湍口镇小 叶芸